電話:
郵箱:
地址:
作為我國**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立只有22年的楊凌示范區,在農業高新技術推廣上卻是輻射面**的。因為肩負著“帶動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一直以來,在占我國總土地面積53%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楊凌農業高新科技的“基因”不斷地開枝散葉,持續福澤大地。
新中國剛成立時,楊凌還是一個偏僻、落后的北方小鎮,那時候,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0家科教單位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體制不順,導致大量人才“孔雀東南飛”,也使楊凌的發展一度步履維艱。
▲萬為瑞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原副書記
我(上個世紀)60年代就來到楊凌,我來的時候楊凌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落后、貧窮。
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交給楊凌示范區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并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
從此,楊凌翻開了新的一頁。
家在楊凌的王艷,十多年前和丈夫學到了種植火龍果的技術后,便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回楊凌嘗試起了“南果北種”。
2017年,她在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孵化基地的3個大棚內,試栽了十畝火龍果,沒成想當年就有了收益。隨后王艷便成立了一個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兩三年時間內,就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48畝,如今已經成為西北地區**的大棚火龍果種植基地,今年合作社的火龍果苗木和“南果北種”的技術還輸出到了甘肅、內蒙、青海等周邊省份。
截止目前,楊凌累計在**18個?。▍^)建設示范推廣基地318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0余項,示范推廣面積達9000多萬畝。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面向旱區培訓農村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和職業農民累計超過48萬人次。
▲李 婧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
楊凌人始終牢記肩負的國家使命,立足三農初心不改,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行之路,今天的楊凌已經成為海內外頗具影響力的“農科新城”。
2018年10月,國務院第三次下發關于支持楊凌發展的《批復》,明確了示范區“核心示范、帶動旱區、輻射**”發展定位。作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又是****的農業特色自貿片區,兩年來,楊凌自貿區發揮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優勢,積極探索發展涉農對外貿易、產能合作和金融創新。
我們將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做強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的樞紐,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門戶功能,促進農科各類資源暢通流動,努力把楊凌建成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科研、技術交流、人才培訓、園區建設、貿易往來等領域合作交流的先行區。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